股票t+0平台交易 近代,韩国华侨90%是山东人,为何没诞生像南洋华侨那样的财阀?

发布日期:2025-01-23 01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82

股票t+0平台交易 近代,韩国华侨90%是山东人,为何没诞生像南洋华侨那样的财阀?
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股票t+0平台交易,主力资金净流入4.67万元,占总成交额3.3%,游资资金净流出4.31万元,占总成交额3.05%,散户资金净流出0.36万元,占总成交额0.25%。

山东与韩国距离不远,历史上两个地方人员往来密切。古代自不必说。待至近代,随着韩国在仁川开埠,大清设立租界,大量山东人——主要是威海、烟台、荣成等胶东半岛的人——来到韩国谋生。他们开商铺、种菜、修铁路、盖楼房、采矿。与南洋诸国华侨大部分来自于福建、广东不同,韩国华侨的祖籍主要是山东。近代韩国华侨90%以上是山东人。但颇有意思的是,韩国的山东华侨虽然人数众多,却没有像南洋华侨一样发展出自己的财阀企业?这是为何呢?是因为山东人不善于做生意?还是因为韩国的“营商环境”太差了?

让我们回顾历史,探寻其中的奥秘。

01

韩国华侨商帮的形成:北帮、南帮、广帮

1882年,朝鲜发生“壬午兵变”,为此,日本向朝鲜派遣了四艘军舰和一个步兵大队。为了与日本抗衡,维护在朝鲜的权益,大清派遣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率领3000多名士兵搭乘3艘军舰经烟台抵达马山浦,随行的还有40名商人。这些商人是为给清军提供生活用品的。由此可见,当时这些商人进入朝鲜,与清军的“兵商一体制度”有关。但商人们在为清军服务的同时,也与朝鲜当地人产生商业来往。当年10月,大清与朝鲜签订了《商民水陆贸易章程》。

这个章程规定:北洋大臣派遣商务大臣驻扎在朝鲜已经开放的口岸办公,以照顾本国商人;中国商人如果与人发生纠纷,由中国商务委员会审理;两国商船可以驶入双方已经开通的口岸;两国商民在遵守各国法度的情况下,允许租地、建房、赁房;中国商民进入汉城、杨花津开设店铺。

可以说,这个章程的签订,为中国商人大量进入朝鲜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。另外1883年,大清在仁川划定了一块租界,大量华商开始在租界内开店,进行贸易。这些都利于华商的发展。

据相关史料显示,1883年,汉城一共有华商59名,其中山东商人41名,占华商的69%。1889年,汉城华商店铺开到100家,其中60家为山东商人所开。山东人在华商中的比重占到70%以上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94年,华商的数量逐年增长。山东到朝鲜半岛谋生的人也越来越多。

为了维护华商的权益,在韩华商纷纷成立自己的商会。成立较早的是北帮,主要由山东、河北籍商人构成;后来,来自浙江、江苏的商人成立了南帮商会。由于当时广东的商人比较少,因此广东省的商人归到南帮管理。而随着南方商人进入韩国的越来越多,当时广东的商人以与江浙商人方言交流不便为由,单独成立了广帮。各自不同的商会负责处理各省商人的事务。各省商会的华商定期向商会交会费,以维持商会的运转。在三大商会中,以北帮人数最多。

近代华商在韩国的发展,以1894年为分水岭。

甲午海战大清失利后,原先在仁川的清公使馆变成了一座空宅,驻扎在租界内的大清警察也纷纷撤回国内,此时失去保护的华商也纷纷回国,当时由仁川开往山东的船只几乎船船满员。与此同时,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半岛的权利急速上升,日本商人在本国军队的保护下,纷纷进入韩国经营贸易。直到甲午战争结束后,华商才又重返韩国,但此时在人数上已经没法与日本商人相比了。1910年,在韩国的华商不足2000人,而日本商人则增加到30000多人。

正是在此时,南帮商会和广帮商会逐渐在韩国衰落下去,许多南方商人开始转战南洋诸国。

而北帮在经过短暂的沉寂后,随着山东商人、菜农、华工的再次持续流入韩国,又在韩国发展起来。

究其原因主要有3点:

第一,山东与韩国隔海相望,地理条件近。当时从仁川到烟台有定期轮船通航,往来便利。

第二,山东人口持续增加,人均土地减少。

咸丰年间,山东人口已经增长到3400多万,这就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3亩,远远不足以维持生存。地少人多。势必导致无法生存的人离开故土,闯关东是一条路线。此外朝鲜半岛也是一条路线。换言之,近代山东人移居韩国成为华侨,也是“闯关东”的一个溢出效应。

第三,马匪、战争的影响。

韩国华侨秦光裕在回顾其家族移居韩国的历程时,说道:

家父当时移居韩国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赚钱……1910年离开家乡到新义州时,正是清朝末年……到处有马贼抢劫……在这种情形下,家父自然成为他们抢劫的目标,一旦遭受抢劫,轻则受到财产损失,重则失去生命。故在这种不得已情况下,家父才迁来韩国……这批人部分迁到距我国山东省最近的韩国定居下来,韩国华侨一直是以山东省人最多,其原因既是如此。

总而言之,在南方华商渐渐离开韩国后,山东华商、菜农、华工还在持续不断进入韩国,与地理位置近有关,其次是人口增加而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减少,更加之地主豪强兼并土地,势必导致山东人口溢出谋生。再次战争、饥饿、响马的影响,导致本土百姓流离失所而持续溢出。

02

韩国华侨的奋斗史

韩国华侨主要分为3种情况:

第一种是商人。

他们本身在国内有一定产业。比如华侨秦光裕家族,清朝时就颇有家财,因为受马匪影响而不得不迁来韩国。以经商贸易为主。另外是在国内没有资本的,通过自己的吃苦耐劳和精明头脑在韩国经商。

比如公盛和店铺的山东老板,1883年来汉城时只有33岁,他从国内带来价值60两银子的杂货,开业不到一个半月就在汉城购置13间店铺。另一家山东店铺利成信在一年多经营时间里,购置450多间的店铺和土地。可见这些商人非常善于经营,在短时间内就有很大发展。

第二种是菜农。

在一无资金,二无商业经验的情况下,华侨从事的第二大工作是种菜。当时这些人从烟台、日照等地带来蔬菜种子,在仁川、汉城等郊区种植。种菜的好处是稳定,蔬菜收获后运到市场上售卖,产供销一条龙。当时很多破产的山东农民来韩国种菜,仁川的菜市场几乎全部由华侨经营。

据朝鲜总督府统计,1921年华侨共约7000户,其中从事种菜的有1000多户,成为旅韩华侨的第二大职业。

第三种是华工。

华工无法与商人和菜农相比,是更加没有资本,甚至连种植蔬菜都没有经验的人。这些人主要在矿场、建筑、码头工作。当时统称为苦力,备受压迫。很多当地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华工们就干了。中国人吃苦耐劳,因此不管赴韩华工还是赴欧华工,当时都曾大量招募。以韩国华工为例,据1918年编辑的《朝鲜总督府官报》记载:

同样是建筑工人,日侨的工资是每天1.63元,华侨是0.63元。同样是车工,日侨是1.46元,华侨是0.92元。华工受到的剥削很重。

但是,华工对于仁川开埠后的发展和建设起到重要作用。事情是显而易见的,华工们工资低廉且吃苦耐劳,肯定会受到当地的欢迎。与此同时,华工们还把山东的饮食文化传播到韩国。

成为韩国“国民美食”的炸酱面就是山东华工们带过去的。

仁川的唐人街是韩式炸酱面的起源之地:

仁川港是韩国近代萌芽的地方……很少有地方能像仁川港口一样清晰地看到韩国历史的荣辱。如果看韩式炸酱面的历史可以知道,1883年仁川港被强行开埠后,来自中国山东省的大量工人移居此地,他们吃的方便食品逐渐演变成为韩式炸酱面。一碗炸酱面完整地包含了仁川甚至是韩国的近代史。(韩国媒体:《韩式炸酱面诞生地:时间旅行穿越回140年前的仁川》)

仁川炸酱面博物馆的华工雕塑

由韩国媒体的评价可知,山东华工对韩国开埠的历史贡献举足轻重,华工们吃的炸酱面甚至“包含了仁川和韩国的近代史。”

华商店铺主要经营绸缎、餐饮、茶叶、钱庄、中药、皮革、杂货等等。一般情况下,一座店铺由出资者和经营者双方构成,出资者只管出资不管经营,经营者则专心经营,年底双方按照比例分红。这样就保证了经营的专业性。其次店铺中分工明确,有职员和店员,职员分管账目、柜台,店员管理具体事务。第三是店铺设立奖惩制度,通过奖励、假期等奖励优秀员工。

1893年,日本人未永纯一郎在韩国各地考场商业情况,指出:

在朝鲜,华商是供应者,日商则处于需要者的立场。重要的日常用品大半是华商提供,日商只是象征性地提供点不急需的东西。更注目的是,大多数日商的商品皆是购自华商之手,再转卖于韩人。故日人只能赚些蝇头小利,大部分利益以及商权已经控制于华商手里。

由以上叙述可知,无论商人、菜农还是华工,都在当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影响很大。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韩国华商经营的繁盛期,几乎垄断了中韩之间的贸易,甚至有能力控制当地的物价。山东同乡会拥有自己的一艘轮船,载重量18654吨,往来于中韩之间,成为当时中韩通航的七艘轮船之一。由此可见,华商当时的经济实力还是不一般的,堪称举足轻重。

行文至此,就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:

近代韩国华侨鼎峰时有30万人左右,其中90%是山东人,华商也是山东人占绝对多数,商权曾一度控制在华商手里,为何韩国华侨与南洋诸国华侨不一样,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财阀企业呢?

比如同样是华侨,我们看印度尼西亚的黄仲涵,祖籍福建,有爪哇糖王的称号,曾是印度尼西亚首富。另外还有陈嘉庚、胡文虎等爱国华侨,都是南洋诸国财力雄厚的华商。这些华侨商团的崛起基本上也是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,与韩国华侨崛起的时间差不多,但结果是:

南洋诸国实力雄厚的华侨财阀商团有很多,唯独韩国华侨在财力上无法与南洋华侨相比!

这是为何呢?

03

韩国华侨的血泪史

应该说,韩国华侨没有发展出与南洋华侨那样实力雄厚的财团,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。

自身原因是:韩国华侨主要以山东人为主,他们性格爽直,做事勤快,重视然诺,但有时候未免认死理,相比于南方华侨思维不够开阔,与外界交际活动也不活跃。比如韩国华侨中的“广东帮”,人数虽然少,在韩国发展的时间也比较短,但财力上比“山东帮”较占优势,主要一点在于“广东帮”掌握了大清与韩国之间的贷款业务。因此从这个事情看,广东商人比山东商人思维更开阔。山东商人的优点在于守信用,但经营方式多是开店铺做实体贸易,默守陈规。

山东人的性格特点,表现在商业上是偏于保守。因此韩国华侨的财力无法与南洋华侨相提并论。

自身原因固然重要,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“营商环境”很重要。

历史上,华侨在商业上有过蓬勃发展,对韩国的经济起到积极作用。但是韩国本身土地狭小,他们对华商卓越的经商才能未免感到不安,这就助长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意识,很排斥华商的经营。他们认为华侨是“本民族的竞争者”,因此必须“尽快将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的经济大权转移到韩国实业家手里”,于是在这种情况下,韩国当局制造了很多限制华侨的事端和法案。

主要表现在这样4个方面:

第一,多次排华令华侨损失惨重

1931年,日本侵略者制造了“万宝山事件”,很快波及到朝鲜半岛,平壤、汉城、新义州、仁川、镇南浦等地的华侨都受到波及。当时的《益世报》记者曾赴朝鲜调查,结果显示:

仅平壤城内就有300余家华侨商店被毁,财物洗劫一空。菜园六千余家被毁。商铺和菜园直接损失达伍佰万元以上;其他城市华侨受到的损失也在几十万到百万不等。总计财产损失达二千万元以上。不仅城市,乡村也受到波及,60%以上的华商店铺被毁,30%的菜农财产被毁,10%的华工受到财产损失。这仅仅是财产方面。在排华事件中遇难和失踪的华侨共计约1000人以上。

193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,旅居朝鲜半岛的华侨总数在30万人左右,但是经过这次事件后,华侨几十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,许多华侨选择回国。不过在事件平息后,华商们又陆陆续续返回朝鲜。1936年的时候,旅居朝鲜半岛的华侨人数又恢复到65000人左右。华侨的顽强精神可嘉。

然而到了1950年,华侨的商业活动再次受挫。当时华人已经在很多行业形成垄断势力,这导致韩国人不满,认为他们抢了自己的饭碗。于是当年5月,韩国当局将华商的仓库一律没收,收归己有。这次经济掠夺,华侨损失在30亿元以上。华侨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再次化为乌有。

第二,货币改革洗劫华侨的财富

1953年和1962年,韩国当局两次进行货币改革,要求每个人只允许兑换定量的货币。于是在种情况下,拥有大量现金的华侨只能把旧币以便宜的价格卖给其他韩国人。华侨的财富被以这种方式再次被洗劫。

从以上可知,华侨在韩国的经历很悲惨。不断积累起财富,不断被掠夺。商业经营的成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,但华侨的财富连续多次被掠夺,这导致韩国华侨在商业上一蹶不振。

第三,对华侨商业经营、购买土地进行诸多限制

为了限制华侨的经营,韩国出台了很多限制措施。1961年,韩国发布了《外国人禁止持有土地法》。首先,华侨的店铺不得超过五十坪,试想,这么小的面积,想扩大经营规模都不行。其次,华侨购置房产不得超过二百坪。第三,华侨超出规定的土地和房屋一律没收。为了生存下去,华侨想了很多办法。比如以韩国人的名义购买土地,但这是有风险的:假如遇上好心人还可以,假如遇上坏人,华侨以当地人名义购买的土地就可能被他们骗去。类似事情在韩国华侨的经历中很常见。

华侨如果开办公司,不但从事行业受限制,而且从银行里无法得到贷款。就算开办成功,华侨也不能担任公司董事长或社长,必须由韩国人担任。在外汇方面,华侨享受不到当地人的待遇。

试想,如此严苛的限制措施,对于那些有志于在商业上大显手脚的华侨来说,肯定是困难重重,因此渐渐的,很多华侨离开了韩国,而那些老华侨则在夹缝中生存,商业活动逐渐式微。

第四,拒绝接纳华侨融入韩国社会

由于韩国对华侨的种种限制,导致华侨融入韩国社会很难。即便很多老华侨及其后裔已经在韩国生活近百年,还是很难入籍韩国。比如韩国著名女歌手周炫美,父亲是烟台人,年轻时闯荡韩国找了韩国妻子,在当地安家。但即便如此,周炫美青少年时期仍旧是华侨身份,因为韩国看重的是父系,这导致她在事业上受到很多限制。后来她找了一个韩国丈夫才入籍韩国。

试想,拒绝接纳华侨融入韩国社会,华侨始终是“外人”的身份,当然在韩国发展不起来。

总结

韩国华侨与南洋华侨以及其他国家的华侨相比,没有出现实力雄厚的财团,也没有出现特别出类拔萃的人物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有自身方面的原因,但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,韩国对华侨的限制太严苛,积累的财富不断被掠夺,这导致华侨的商业活动逐渐式微。

诸多限制一直持续到上一世纪九十年代,甚至新世纪以后才放松,比如接纳华侨入籍韩国,是近二十年才放开限制的。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,备受束缚的华侨面对激烈的竞争股票t+0平台交易,自然难以取得杰出成就。